当前位置: 首页>>人才培养>>研究生>>正文

威尼斯37266历山论坛“社会语境下的‘中医’想象与身份认同——以李亦<药铺林>和张炜<独药师>为例”成功举办


2022年03月12日 21:05  点击:[]

3月10日,教学三楼3141会议室迎来了本学期第一场“历山论坛”学术讲座。202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马文做了题为“社会语境下的‘中医’想象与身份认同——以李亦<药铺林>和张炜<独药师>为例”的报告,并与到场博硕本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讲座现场气氛活跃,掌声阵阵响起。

马文首先梳理了“五四”时期至20世纪80年代的“中医”叙事脉络,并且阐述了“中医”在上个世纪所处的文化语境。她指出,上个世纪的文本中,“中医”并不多见,鲁迅是五四时期“中医”叙事最多的作家。鲁迅《父亲的病》《明天》《弟兄》《药》等作品中都出现过“中医”的身影,但“中医”并不是处于被赞扬的位置,而是作为现代性的反面被批判。鲁迅小说中刻画的“中医”都是误人害人的庸医,同时象征着误国害国的封建传统文化。巴金的《寒夜》也出现过“中医”叙事,主人公身患肺病,他的妻子主张西医,他的母亲却要使用中药治疗,婆媳之间的中西医之争,既隐含着婆媳矛盾,也是新旧观念的对垒。主人公最后采取中医治疗,但并未被治愈,死于肺病。“中医”作为文化隐喻的象征存在,处于被批判和讨伐的位置。

随后,马文指出新世纪以来的“中医”想象与此前具有较大的不同,“中医”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被赞扬的对象而非被批判的对象。她还以李亦《药铺林》和张炜《独药师》为例,说明了新世纪以来“中医”想象的三个表现。一是“玄”。“中医”起源于“巫术”,里面包含着人类的生命哲学,《药铺林》的目录更是展示了一个玄妙的“中医”想象。二是史诗型家族叙事与“家国同构”的叙事模式。由于“中医”采取家族制或师徒制这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导致“中医”具有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属性。“中医”叙事是“家国同构”的叙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三是“卡里斯马典型”的建构。卡里斯马,本义为神圣的天赋(即因蒙受神恩而获得的天赋),指有神助的人物。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全面扩展了它的含义,用它指在社会各行业中具有原创性、富于神圣感召力的人物的特殊品质。由于这种品质,他超然高踞于一般人之上,被视为具有超自然的、超人的或至少是非常特殊的力量和品质,从而属“天赋英明”。《独药师》中的李纯,就是卡里斯马型的人物,他是一位天生的医学传人,具有医者的悲悯情怀,身上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审美张力,面对事情时,有自己的底色和独特的风骨,顺势而为。

从“五四”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采用的是“中医”叙事,而新世纪以来的作品采取的是“中医”想象,因而马文着力对“想象”这一概念进行了说明。马文首先引用萨特和杜夫海纳对想象的界定论述了何为“想象”。接着,马文讲解了“想象”何为?她认为新世纪的“中医”叙事发展得宏大而精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成为一个正向的“纸片人”,被重新阐释与建构,成为重拾民族自信、重建民族文化认同的工具,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药铺林》中对《黄帝内经》的神圣化,表现了“中医”在新世纪中的“逆袭”,但这种强加于“中医”的光芒,却使得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审美性降低。

最后,马文引出了“新文学如何本土化”这一话题。所谓本土化,其实是反思现代性和质疑现代性的依托,本土性更强调对文学本身的关注,认同文学是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而更关注文学的独特个性。本土性虽立足于现实,但不拘泥于现实,它更强调与传统的关系,对于传统的态度更多在于继承。本土性在学理层面可以与现代性抗衡,但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关文学本土化的基本内涵可以确定为文学与其产生的本土现实和文化之间的关联性。具体说,它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立足于本土的文学内容,来源于本土的精神和思想以及融入本土生活。那么,文学要如何本土化呢?一方面,要真正追求对生活的深度表现;另一方面,要真正创造性地认识和延续传统。

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马文在讲座中对“中药”叙事和想象进行了详细讲解,展示了“中药”在不同时代呈现出来的不同面貌,并发掘了面貌更迭背后的深层动因。整场讲座思维火花四溅,学术信息丰富,发挥了博士生的引领作用,践行了“历山论坛”博硕本联动乐学项目的理念。

撰稿:史艳丽

摄影:王丹阳

审核:王琪

终审:杜云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