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上午,威尼斯372662021级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在潘庆玉教授的带领下,参加在山大辅仁学校“潘教授语文工作室”举办的主题为“指向核心素养的小说教学”研讨活动。活动由李彦老师主持,辅仁学校赵航老师与潘教授对短篇小说《孔乙己》进行同课异构,最后潘教授就《孔乙己》一课的设计思路为在座的师生作了题为《小说文本解读——以<孔乙己>为例》的报告。本次活动希冀研究生同学获得关于文本解读与设计方面的启发,提升语文教学的专业素养。
第一节公开课由辅仁学校的赵航老师执教,赵老师在讲授《孔乙己》时,主要以问题的形式串联整堂课,逻辑层次十分鲜明。首先,赵老师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乙己的人生经历,并将“孔乙己的死亡”作为整堂课的立足点,从“死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体悟“孔乙己在那个时代下的悲惨命运”。在分析原因的时候,教师提示学生从“自身”与“他人”两个维度进行探究,这种处理方法能让学生深入文本;在处理具体内容时,赵老师分别从“短衣帮、长衫主顾、酒店掌柜”三个视角挖掘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孔乙己的死亡结局”造成的影响,学生在课堂探讨的过程中能够真正理解“孔乙己的死亡结局”具有多重原因。在课堂的最后,赵老师借助思辨的方式让学生写下自己对文本的感想,并将文本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链接。
(赵航老师授课)
纵观整堂课,赵老师从“孔乙己的死亡结局命运”展开教学,借助问题串联课堂,并且这些问题层层深入,使得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个活跃的状态,让学生在学完之后能够认识到那个时代下的悲剧人物的命运。整堂课逻辑清晰,主线分明,细节处理十分细腻,具有张力,对在座的研究生同学带来了极大的启发。
第二节公开课由潘庆玉教授执教。潘教授对文本的解读不仅从主人公孔乙己自身出发,而且是上升到作品的时代意义和文学影响力。潘教授以自己深厚的解读功力为我们展示了一堂丰富、深刻的小说解读课。
(潘庆玉教授执教)
首先,潘教授从孔乙己的两幅图片入手,揭示出不仅仅有文章中的孔乙己,还有现实中的孔乙己,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潘教授指出,由于时代不同,学生在读作品时容易受到现实的影响,不自觉地代入现实思考,所以在讲解文章时要创设历史情境,代入历史感理解作品,所以潘教授选择以文学“考古”的形式,对文章中的老物件、老词语进行寻找和分析,借文本出现的物件和词语来分析场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这样的形式在学生们看来是十分新奇的,激发了学习兴趣,丰富了情感体验,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很大帮助。其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建立在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上的,潘教授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行文结构。在此基础上开启了文本分析的重头戏——孔乙己的人物性格分析,潘教授以“孔乙己是一个可___的人”为支架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学生们立足文本,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孔乙己可悲、可怜、可笑、可爱、可亲、可敬、可信等一系列丰富而又矛盾的人物性格揭示出来;再通过返回笑声现场,带领学生进入到人物情境中,发掘孔乙己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继而引导学生探究孔乙己断腿前后的变化,那消失的“长衫”和“之乎者也”显得格外引人注意,其象征意义呼之欲出。除此之外,潘教授对“看客”(短衣帮等)、“社会的希望”(小伙计等)、“隐藏的黑手”(丁举人等)做了细致的分析,通过学生们激烈地讨论和积极地回答可以看出,潘教授课堂问题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出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对于学情的准确把握。最后潘教授抓住作品最后两段的时间点对文本进行了升华, 孔乙己从年轮上慢慢地悄然消失,让我们感受到正因为鲁迅先生创作了《孔乙己》,我们才可以祈愿世界上从此再无“孔乙己”悲剧的发生。整堂课向我们展示了文本深入解读的方式,也使我们感受到课堂艺术的无穷魅力。
(潘庆玉教授讲座)
在讲座环节,潘教授针对两堂课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并从“唤醒感觉”、“解放物象”、“移情入境”、“剖视社会”、“钩沉历史,洞悉文化”以及“抽绎人性,沉思存在”六个方面,对自己执教《孔乙己》一课的设计思路和理念阐释清楚。
(李彦老师作总结发言)
正如李彦老师所说,语文教师应该做好经典文本的摆渡人,让学生能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生命意义的叠加。因为只有让他们真正读懂文本中人物的生存处境,他们才会去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才能够找到文本与现实生活的重叠点,这对学生的精神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好的课堂永远没有穷尽,好的教学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本次活动,威尼斯37266的研究生与在座的教师以新角度认识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理解了《孔乙己》这个故事。同学们纷纷表示在本次活动中获益匪浅,不仅进一步积累了教学经验,还对小说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有助于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撰稿人:赵婷婷、王丽莹
摄影:王彦慧、刘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