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上午,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达·芬奇密码》主译者朱振武教授应邀做题为“《达·芬奇密码》何以畅销至今”线上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于冬云教授主持,威尼斯37266300名师生在线聆听。
朱振武教授从小说传统谈起,阐述中外小说中的故事传统、说教传统、娱乐传统、知识传统。朱教授认为,回归传统是《达·芬奇密码》畅销的基础。该小说与传统的关系具有四个特点:其一,遵循小说传统,但又高出一般故事性。丹·布朗的小说与西方文化传统、经典文本之间具有不同于传统意义的互文性,《达·芬奇密码》取材于历史迷案又将其消解,只留给读者隐喻性解释。其二,秉承小说的知识传统,但又时有创新。丹·布朗在作品中援引大量艺术史、宗教知识及历史典故,进行“历史与想象结合”的改造,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其三,坚持小说的说教传统,但又力避单板。丹·布朗对人们在后工业时代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给予人文关怀,颠覆传统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关注“善”与“非恶”之间的关系。其四,发扬自娱娱人的传统,但又不留斧凿痕迹。丹·布朗借鉴后现代小说游戏性的同时,将悬疑等畅销要素融入小说,填平雅俗间的沟壑,在更广阔空间实现与读者的心灵沟通。
在交流讨论环节,朱振武教授就师生提出的“丹·布朗小说创作是否陷入模式化的困境”“丹·布朗小说中的宗教文化背景是否构成中国读者阅读中的障碍”“《达·芬奇密码》中译本生成的历程”等相关问题给予了深入解答。他指出,丹·布朗的小说创作确有陷入通俗小说固定框架的嫌疑,但小说中丰富的文化意象对这一缺陷有所弥补,丹·布朗本人也在尝试写作模式的新突破。
于冬云教授总结并高度评价了朱振武教授的学术报告,认为朱教授的讲座信息量大,将翻译理论与实践、传统与后现代小说美学、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融汇于对丹·布朗小说的生动分析过程中,以准确严谨又风趣幽默的语言为我们带来一场精神盛宴,令在场师生获益匪浅。
主讲人简介:朱振武,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认知翻译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外国文学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期刊评价委员会委员。已经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3项,正在主持国家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获得省部级项目及奖项多种;出版著作20部,编著60多种,译著30多种;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翻译》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文艺报》《社会科学报》等重要报纸上发表时评100多篇;在《上海文学》《文学自由谈》《江南》《解放日报》等杂志和报纸发表小说、散文和诗歌等文学作品多种。主持译介《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骗局》《数字城堡》和《失落的秘符》等丹•布朗系列文化悬疑小说。
撰稿:宋宝平
审核:李慧、张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