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董蓓菲教授应邀做客威尼斯37266,于教学三楼3141会议室作了题为“核心素养视域的课堂教学变革”的学术报告。讲座由潘庆玉教授主持,吕高超老师及威尼斯37266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到场聆听。
董蓓菲教授演讲中
董蓓菲教授先从人工智能说起,指出我们身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机器人已经可以进行高精度的判断、思维、记忆、学习活动,在某些领域他们完全可以代替人类。那么处于当前时代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上不能停留在让学生仅仅记忆知识,而是要思考学生应拥有怎样的语文思维和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董教授指出,尽管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核心素养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从三个角度进行核心素养的建构,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内容每一方面都层层细化,最终划分出了十八个可操作的基本点。董教授用生动形象的例子阐释了在这三个角度下的核心素养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再进一步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情趣、文化理解与传承。董教授分享了余秋雨的《这里真安静》,在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作家将一块毫不起眼的墓地与整个国家的历史建立起了联系,用犀利的目光指出了一个历史现状下的归因。而对于学生来说,如若要读懂文章,则需要从语言、文化、思维多个角度去解读和体会,从而达成全面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基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聚焦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董教授讲到,首先基于知识的多样性及多变性,教师应该传授每一门学科的核心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进行筛选与梳理,挑选出最有价值最核心的内容进行教学。其次在教师教授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不能单纯采用教授法,而是运用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提出作家写作所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从而推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创新能力。最后,结合中国当前的发展情况,为了防止文化侵略,在教学中应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和优秀的民族文化。
董教授还介绍了在国际上的核心素养教学中比较流行的深度学习理念,这种理念所提倡的教学并不是简单的老师讲解和学生记忆,而是通过老师来带领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董教授推荐费伦斯的《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和付亦宁的《深度学习的教学范式》这两本书目供学生们借鉴学习。深度学习理念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要求老师给学生一个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引导全班同学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董教授从认知领域、人际领域和自我领域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进行深度学习,并以“荒岛求生”任务情景为例,带领大家真切地体验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
此外,董教授列举了在英国伦敦小学的师师合作教学、加拿大高中的一周文学课等教学案例,突出了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师生互动学习、师师互动学习以及生生互动学习三种学习方式。通过国内外教学方式的比较,以及大量教学案例的展示,有效地证明了当前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课堂教学变革的意义所在。
学生提问
在交流环节,在交流环节,董教授就学生提出的“在合作学习中如何发挥好教师的导向作用”、“如何提高人们对分层教学的接受度”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解答。其中针对人们对分层教学的不恰当理解,董教授指出这是受到了中国长久的文化限制,但是理性地来看,每个孩子的智力是多元的、有差异的,所以分层教学才是最公平的,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潘庆玉教授发言中
潘庆玉教授认为,董教授所提出的高阶思维、深度学习等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世界所面临的大趋势,同学们要善于从宏观视角分析语文的时代特征,并迎接时代挑战,并鼓励同学们要保持广阔的学术视野和重视语文的创造性,未来在面对人工智能时,能够自信地说道:“我比你强”。
活动合影
学者介绍:
董蓓菲,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心理学、国外母语教育和语文课程文化,在《全球教育展望》《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等报刊发表论文50多篇期刊论文,出版专著《语文学习心理学》《小班化教育的中国模式》《语文教育心理学》等多部著作。
【撰稿:王楠、姚乃菁、庄莹;摄影:宋晓晓;审核:潘庆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