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山东大学威尼斯37266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泽逊教授应邀做客威尼斯37266,在教学三楼3141作了题为“中国文献学的方法和实践”的学术报告。讲座由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张金霞教授主持,威尼斯37266院长孙书文教授、相关专业的部分教师以及众多研究生到场聆听报告。
杜泽逊教授发言中
张金霞教授担任主持
杜泽逊教授从史料梳理、史料考异、版本校勘三个方面展开,具体介绍了文献学的方法与实践。
在史料梳理方面,杜教授以闵子骞故事的演变为例,向同学们展示了史料梳理的思路。山东嘉祥县武梁祠西壁汉画像上有关于闵子骞的记载,且存有题字“子骞后母弟,子骞父”(右)及“闵子骞与假(後)母居。爱有偏移,子骞衣寒,御车失椎”(左)。而在传世文本中,有关闵子骞孝行的最早记载见于《论语·先进》:“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到了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写到:“闵损,字子骞。少孔子十五岁。”由此我们对闵子骞的名与字都有了认知。唐代,欧阳询所编《艺文类聚》第二十卷中引了西汉刘向《说苑》中对闵子骞御车情节的详细记载:“失辔”后是“父持其手”,父谓其妇,“今汝欺我,去即无留。”闵子骞便有“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之言。而到了宋代,李昉《太平御览》的第三十四卷中引《孝子传》中的“(后母)絮骞衣以芦花”“父怒笞之”情节,同时由“四子”变为“三子”。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中出现“芦衣顺母”之题,但仍未出现“鞭打芦花”这一专有称呼,直到清中期,史梦兰编写的曲目《鞭打芦花》,为后人所熟知的闵子骞的故事才基本演化完成。通过对这些史料的仔细爬梳,杜教授阐释了人物细节、事迹内容差异发展脉络,对同一事件进行史料的梳理、比对、辨析,探讨其差异原因,起到了由小见大。
在史料考异方面,杜教授以卻克使齐为例讲解了史料考异之过程。杜教授通过对《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史记·齐世家》《史记·晋世家》等文献中“郤克使齐”的记载,将其与《春秋》中的记述对比,分析了所存差异与矛盾的原因及其应采取的态度。在《左传》中,郤克受辱之过程只有寥寥数语,而在《公羊传》《穀梁传》中则有了较为详细的起因、情节、细节描述。《公羊传》记载,郤克和鲁国大夫臧孙许一同出使齐国,他们一人跛,一人眇,因而被齐君之母嘲笑;而根据《榖梁传》的记载,出使齐国的使者共计四位,为妇人所辱的情节更加严重,且身体缺陷和上述两书不相吻合。此后西汉司马迁编纂《史记》,再一次扩充了“郤克使齐”的故事,然而对照《史记》之《晋世家》和《齐世家》,可以发现,关于“郤克使齐”的记载竟自相矛盾。杜教授进行了列表对比,总结出“郤克使齐”的五个版本各不相同,甚至司马迁本人的叙述也陷入矛盾之中。史料并非越多越好,要从史学家的角度对史料进行遴选总结,考异难以判定是非或作出确切结论,但研究中仅关注一个版本显然不够,所得结论也不全面,也许某天历史就给了我们答案。
现场签名
在版本校勘方面,杜教授以《周易注疏》脱文为例,强调了版本校勘的重要性。《周易注疏》卷三《观卦》:“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疏:“陈荐笾豆之事,故云‘观,盥而不荐’也。”(北大出版社李学勤主编),而在“陈荐笾豆之事”下,宋刊单疏本、宋刊八行本有二十四个字:“其礼卑也。今所观宗庙之祭,但观其盥礼,不观在后笾豆之事。”这二十四个字元十行本脱,永乐本、元十行本明修版同样脱。显然,结合不同的版本做好校勘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讲座现场
最后,杜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了整理《十三经注疏汇校》的现状并借以呼吁学习文献学、整理古籍应有一颗匠心。《十三经注疏汇校》这项工作无疑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以完成《尚书注疏》为例,整理《十三经注疏》中《周易注疏》只占了百分之三,《尚书注疏》占了百分之六,十五个人每天工作四小时包括周六周日,工作三年才整理完成。《尚书注疏汇校》的出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学生们在整理的过程中也捆载而归。古籍的整理是需要以匠心、责任心与使命感来对待的事业,文献学是一门讲究传承的学科。
王其和教授发言中
在交流互动环节,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张金霞教授总结发言。张教授指出,文献学的学问需要材料、方法和实践,杜老师从方法和实践两个层面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张教授还强调实践尤其重要,需要我们读书来总结自己的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自己。文字学王其和教授就画像石上的文字“闵子骞与假(後)母居。”中的“假”字与杜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以《尔雅》为例探讨了对校异文的工作,杜教授表示,《尔雅》中的异文多出现在注、疏之中,要重点解决注疏中的异文,随着版本学的发展,学科内部越来越专门化,文献学整理研究要分工明确。
杜老师还就《官箴书》《巴县档案》两种资料结合研究的注意事项、小学的学习方法等问题作出解答。《官箴书》是官箴书是古代的官员读物,基本内容是阐述为官道德和总结从政经验。史学家往往用档案来叙述历史,这是由于档案室有一定规则并且会对资料进行较为客观的处理。《巴县档案》与《官箴书》有些内容是可以呼应的,寻找两者中比较直接的部分,由简入繁,并寻找相关相近文集,进行进一步探索。在小学的学习方面,杜老师认为首先学习好基础科目,并推荐了文字、音韵、训诂的基础书目,就对小学学习的三门学科作了简单介绍。
孙书文院长总结发言
孙书文院长在进行活动总结时强调,表示不管是什么学科,文献是基础,例证中有着丰富的哲学趣味。在个人的日常学习中,买书要买能够“打通”的书、选择好书。同时孙院长再次强调了学问之道应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建构好正统的知识体系,辨章学术,明白做学问的路径,学术的传承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
活动合影
学者介绍:
杜泽逊,山东滕州人,山东大学威尼斯37266院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讲席教授。主要从事古籍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四库学和山东文献研究,任教课程主要有中国古典文献学、四库提要导读、目录版本研究等。著有《四库存目标注》《文献学概要》《微湖山堂丛稿》。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十三经注疏汇校》。2012年入选“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6年获“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称号。2018年4月起担任山东大学威尼斯37266院长。
【撰稿及摄影:赵洋;初审:赵红芳;终审:张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