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学术报告]张玉来教授:传统汉语音韵学研究的成就及不足


2019年11月16日 10:01  点击:[]

11月14日下午,南京大学威尼斯37266教授、博士生导师、威尼斯37266语言学系主任张玉来教授应邀做客威尼斯37266,在教学三楼3141作了题为“传统汉语音韵学研究的成就及不足”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威尼斯37266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韩品玉主持,威尼斯37266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部分教师以及研究生到场聆听报告。

1034F

张玉来教授演讲中

张教授首先对传统音韵学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回顾。汉语音韵学自东汉末产生,绵延两千余年,形成了独特的研究传统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汉末之后音韵学的研究在反切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梵文原理不断对社会产生影响,民间流行起来了反切语,对声韵调体系有了进一步的体认。隋唐时期,唐人不但大规模增订《切韵》,还有了官编的第一部韵书《唐韵》。宋代音韵学得到了更大发展,除了等韵学的研究外,编制韵书的工作规模更大,不但有增广《切韵》而成的《广韵》,还有创新型的《集韵》问世。到了清代,清人在文献考论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传统音韵学的研究也达到了顶峰。时至清末,西方的描写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传入我国,音标标音成为了音韵研究的重要工具,音韵学的学术风貌也为之大变。

纵观两千余年的音韵学发展史,张教授总结出九点传统音韵学研究的成就。

一是善于接受新事物,形成了富有汉语特色的分析范畴。外来文化在传统音韵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梵文拼合中,学者得到了有益的启示,创造性地建设了语音研究的分析范畴,发展出富有民族特色的语音理论——等韵学。二是构建了音韵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影响了日韩的语音分析,并形成了系统的学科构成及分析体系。韩国的谚文字母受反切注音法的影响,《东国正韵》受汉语韵书体系的影响。日本人更是全面接受了汉语音韵分析体系。三是具有编制韵书、韵图的优良传统。反切发明以后,韵书勃发编纂,综观历代文献记录,从曹魏李登《声类》开首,编制韵书的传统不绝如缕,前后跨越千余年。韵图以图表的方式表现汉语某一韵书的音节或作者自己想表现的音系的音节。韵书、韵图结合,提高了韵书表音的能力,是学术水平提升的标志。四是初步形成了音变的历史观念。历史上,学者们很早就注意到古今语音存在不同。明人方以智《通雅•凡例》里说:“天地岁时推移,而人随之,声音亦随之,方言可不察乎?古任名物,本系方言,训诂相传,遂为典实。”陈第更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的符合历史语言学观念的音变思想。五是对音理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古人已有朴素的语言学思想,具有了初步分析音系与音位结构的能力,力求用语言来描述语音的各种不同的性质和区别。唐末守温在《韵学残卷》里描述三十字母时说:“欲知宫,舌居中;欲知商,口开张;欲知徵,舌拄齿;欲知羽,撮口聚,欲知角,舌缩却。”到了明末,四呼分析体系已经形成,葛中选在《太律》里用 “正、昌、通、元”表示四呼,称为“四规”。六是具有辨析通语、正音与方言的传统。汉语自来存在通语与方言的不同,至少在春秋时代就行形成了内部较为一致的共同语——雅言系统,如《论语》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汉语的共同语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建立起来了。颜之推的思想落实到陆法言的《切韵》中,形成了“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审音原则。七是形成了通经致用的优良传统。八是具备了一定的系统性观念。语音的表现形式非常系统化,如在普通话中送气与不送气的对应。九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029C

张玉来教授演讲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问,我们既要看到成就也要看到发展的需求。张教授在肯定传统音韵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指出应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学术传统的同时,也指出前人的种种疏忽。一是有厚古薄今的学术倾向。二是有重书面轻口语的倾向。随着中国疆域的扩大,方言分歧越来越大,统一的口语体系难以形成。三是混乱的学术体系。传统音韵学没有形成系统、明晰的研究规范,学术术语体系混杂不一,这就影响了研究的学术水准和知识的传播。四有唯心主义倾向。如清代周春《小学余论》:“清浊之分在于阴阳,阴阳之分在于开合轻重。要之,全随土音而变,又各依读法而移。故论清浊不必尽拘《四声等子》,论阴阳不必尽拘周德清《中原韵》也。”他还在延伸着阴阳成音的观念。五有时地观念模糊的倾向。语音总是成系统的,音系具有不开放性,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应当是封闭的。然而,在历史上,前人常常有时地模糊的倾向,没有明晰的时地观念。如《洪武正韵》是皇敕官编的明代正音韵书,目的是让“天下人皆能通解”,然而,这部韵书并不是一个有具体音系的韵书,而是杂糅了多种成分。六是存在轻视抽绎系统理论的倾向。前人并没有总结出语音构造规则及其发展演变的机制的系统,没有抽绎出相应的理论。七是研究方法缺乏有效提升。传统音韵学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式,研究过程不规范,学者彼此之间很难有共同的研究范式。已经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如反切系联法、韵脚串联法、谐声系联法等等,很少有人予以总结、予以提升并使之成为学界遵循的研究程式。以韵脚串联法为例,该方法从宋代郑庠、吴棫以下,经顾炎武、江永、段玉裁趋向成熟,已成为一种处理韵文的有效方法,直到今天我们处理韵文韵脚仍然遵循着前人使用的基本路径和手段。然而,我们仔细阅读顾炎武、江永、段玉裁的著作,就看不到他们对这种方法的论述以及他们如何利用这种方法处理材料,每个人对先秦韵文的韵例和韵式处理各不相同。八是没有产生系统的语音分析法,缺乏有效的标音工具。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没有表音符号,就很难将一个音系乃至一个音类描述清楚。传统音韵学一直没有产生成系统的语音学,虽不乏一些对语音的描述和解说,但最终不能从声学、生理学上分析语音本质、发音机制,正确辨析语音类别。又由于汉字不是表音文字,词的读音不能显现在文字本身上,因此,前人一直缺乏有效的标音符号(明清时代传教士涉及的符号除外),他们在描写音读时,常常用汉字描述的语音特征,脱不掉含混、繁琐乃至错误,难以达到描述的目的。

EEDE

张金霞教授发言

B199

王兆鹏副教授发言

DC9B

亓文婧老师发言

在交流互动环节,威尼斯37266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张金霞教授予以点评。张金霞教授指出,张教授的报告循循善诱,深入浅出,能够从宏观的角度进行重要、细致的学术史研究,在讲座中涉及到的语音标准、语音系统性等问题,都是超越了音韵学本身的研究的认识,对各个学科都是有启发的。汉语言文字学王兆鹏副教授就佛经中关于“摄”“等”的概念与张教授进行探讨。张教授认为,“摄”在佛经中仍是“统摄”之意,“摄”和“摄”之间的对比要用“内”“外”来对比,“等”是摄内比较,“韵”才有分等的问题,“等”内是有共性的,“四等”是相对的。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亓文婧老师就研究方言研究中音韵材料的使用、方言发展梳理方式提出疑问,张教授认为,同源对应是非常重要的,在方言的研究中音韵的研究对照是非常困难的,当处理一个具体的方言点的时候需要有几百年的材料积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广韵》音系来对应。通过与《广韵》对比来突出方言的特点。

讲座的最后,韩品玉所长鼓励同学们:不管研究什么学问,一定要深入骨髓地爱这门学问。通过研究一门学科的成就和不足,既有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这门学科,也有利于我们认识现代该学科的学术发展脉络。

168D7

活动合影

学者介绍:

张玉来,山东临沂人,先后获得威尼斯37266、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威尼斯37266教授、博导,威尼斯37266语言学系主任,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带头人,南京大学汉语史研究所所长,《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主编,倡导“汉语历史音韵学高端论坛”,研究方向为历史语言学、语言教学、语言规划、汉语语音史、汉语史、明史、方言学。

【撰稿:赵洋;摄影:赵洋;初审:赵红芳;终审:韩品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