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学术报告]凌晨光教授:“看”的分析——从自画像谈起


2019年10月18日 14:04  点击:[]

10月17日下午,山东大学威尼斯37266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凌晨光教授应邀做客威尼斯37266,于教学三楼3153报告厅作了题为“‘看’的分析——从自画像谈起”的学术报告。威尼斯37266文艺学、美学、现当代文学等多个专业的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到场聆听报告,讲座由和磊教授主持。

凌晨光教授演讲中

和磊教授主持讲座

凌晨光教授从自画像讲起,以美国插画家洛克威尔的作品《三重自画像》为例,对自画像的内在意蕴进行了阐发。凌教授指出,文化意义上的自画像作品是“人”这个复杂对象的自我呈现。自画像本身是画家的语言,蕴含着画家的社会经验、人生态度、审美哲思,实质上呈现出的是画家内在精神的深层意蕴。我们欣赏那些通过借助镜子来描绘的自画像时,实际是对自我人生的审视,我们从自画像中能看到当代社会生活中所蕴含的阶级、种族、性别等问题。凌晨光教授讲到,我们谈及女性自画像时,恰是从男性视角出发,对女性自画像与一般自画像做了区别,因此女性自画像是作为男性理解中的体裁而存在的。

凌晨光教授对女性自画像的特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发。第一是女性画家自我形象的独创性塑造。意大利女画家真蒂莱斯基在其自画像作品中把自己画成了传说中的绘画女神,加倍强化了女性因素,凸显了男性画家在画面形象和画作的内涵精神世界两个层面的不可为。第二是女性画家对独特人际关系的构筑。作为母亲与作为女儿在自画像中表现出“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母女亲情,一直是女性自画像画家的核心母题。即使是现代造型艺术中,仍有很多作品中存有对母女关系的呈现,比如女摄影师的作品《双人像——母亲和我》《无题》等。第三是女性画家的独特表达途径。如20世纪画家乔安·赛格尔的作品《没有镜子的我》就抛弃了具体的面孔形象,用身体代替面孔来表现灵魂,呈现思想和理念。

从照镜子及女性照镜子时的“看”入手,凌晨光教授对“看作”和“看出”两种不同的视觉行为进行了深刻细致的分析。照镜子本是为了反观自己,是一种自我了解和审视。同为照镜子,女性与男性的眼光具有差异性。通常女性在照镜子时会以挑剔的眼光严厉地看待自己与别人,进行自我审视。与此相应,女性照镜子时另一种浪漫主义的理想化情怀也会伴随临镜而观的场景涌动不已,将自己理想化。凌晨光教授指出,女性对镜而观时这种复杂又矛盾的心态让她们意识到,镜中之像并不就是真实的自己。对镜而观既是一种主体向外看,看向对方(镜中之像)的过程,又是一种自我审视。外在之“像”与内在之“意”之间,在目前之“实”与内心之“虚”之间,就有了一种令人困惑而又着迷的反转与对应,它们具体凝结为两种视觉行为:“看作”与“看出”。凌晨光教授将之与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联系起来,指出“看作”(seeing as)就是主体借助于想象力,把对象原本不是的东西看成“是”,也即在观看活动中,对象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进一步引“鸭兔图”和达利的画作《那喀索斯的变形》《西班牙》为例,剖析“看作”的发生是凭借对象间的相似性得以完成的,看作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于突显了呈现中的空白。“看出”(seeing in)则是一种看穿或看透,是从可见物中看出不可见之物。凌晨光教授援引熊秉明《看蒙娜丽莎看》中的经典观点,指出“看出”实际是一种观者凭借想象和移情完成的自我呈现。正如柏拉图区分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并分别对应肉体之眼和心灵之眼的观看。对不可见的理智世界而言,通过可见之物而达到不可见之物的过程就是“看出”的过程。随着思考的深入,凌晨光教授借委拉斯凯兹《宫娥》启发同学们对多重的可见与不可见的谜题进行思考。同时借安古索拉的画作《贝纳迪诺·坎皮为索弗尼斯瓦·安古索拉画像》引领大家思考女性自画像中的性别因素。

158D6

讲座现场

在交流互动环节,有同学提问如何看待音乐指挥家的宗教精神、指挥家对乐谱的表现和再现哪个更重要。凌教授指出,西方古典音乐从巴赫开始一直到20世纪,始终蕴含着宗教情怀。探讨文学或艺术时,对于再现与表现、主观和客观之间地复杂关系不能一概而论,仅在二者之间做简单选择,对此问题的探讨,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真实地聆听与体验。凌教授鼓励同学要积极体验,切实感受艺术的魅力。有同学提问如何看待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关系,凌教授强调我们是通过可见性进入不可见性,既要重视可见性也要关注不可见性。可见性的对象往往是画面本身呈现出的色彩和构图等引起我们感官愉悦的东西。而对于不可见性,则是指向了我们内在的心灵和精神。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不可见层面,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还有同学提问是否存在对女性作家作品过度解读的问题。凌教授指出,作品一旦完成就会面临大家的解读,文学艺术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在于读者的解读。文学作品应该受到各种眼光的看待,是否过度以及过度到什么程度,是读者之间的差异造成的,与作品本身关系不大。解读作品时,个人与艺术家的对话实际上又是个人与在作品中所直观到的自己的对话。针对同学们学习中的困惑与问题,如注重体系还是兴趣、是否有一定的学习顺序等,凌晨光教授都予以细致的解答。凌教授勉励同学们多加关注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随心所欲”地读与思考,在文学中不忘初心。

1B365

学生提问

凌晨光,浙江宁波人,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威尼斯37266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大学威尼斯37266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长年致力于文艺理论教学与研究,近年来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天津社会科学》《山东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视觉文化研究、艺术理论与批评话语形态研究等系列论文多篇。

(撰稿:相家云 摄影:张梦莹 审稿:赵红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