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日上午,河北大学威尼斯37266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语用司“中华经典资源库”主讲专家阎浩岗做客威尼斯37266崇文大讲堂,在教学三楼3317教室做了题为“茅盾与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威尼斯37266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王寰鹏教授主持,威尼斯37266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陈夫龙教授、刘振博士出席,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到会聆听。
阎浩岗教授的报告由“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是否存在‘茅盾传统’”“茅盾与‘十七年’长篇小说”“茅盾与新时期长篇小说”“‘茅盾传统’的当代命运”四部分组成,着力探讨了茅盾与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关系,并结合不同时期的学术热点和学术环境进行阐述,同时强调了作为研究者的学术性坚守的重要性。
首先,阎教授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是否存在“茅盾传统”的问题出发,详尽列举了严家炎、洪子诚、普实克、汪晖、王嘉良等学者的论述,分析考辩了关于“茅盾传统”的各种学术观点。他认为茅盾确实开创了不同于鲁迅的小说类型,与茅盾同时代及其后的中国小说家可能不同程度地受过茅盾作品及文学理论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有意师法,即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史诗性追求的长篇小说作者并非都有意识地师法茅盾,虽然笼统说存在一种“茅盾类型”未尝不可。
其次,阎教授通过探析茅盾小说基本创作方法与文体特质,考察茅盾作品与“十七年”长篇小说的关系。他以《创业史》《保卫延安》《红日》《红旗谱》《红岩》《三家巷》《苦斗》《上海的早晨》等作品为主要对象,通过比较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版与修订版中对上述作品艺术渊源之表述的变化,认为这种创作追求与苏俄及法国小说更具直接关系。通过对茅盾日记、书信、报告、作家作品评论以及茅盾与“十七年”小说家的人际关系考察,阎教授认为“十七年”有史诗性追求的长篇小说作家大都研读过茅盾作品及理论批评文字,不同程度地受过茅盾影响,但“十七年”史诗类长篇小说与茅盾式长篇小说在精神实质上存在重要差异,从严格意义上讲,说“十七年”小说传承了“茅盾传统”并不符合事实。
再次,阎教授阐述了茅盾与新时期长篇小说的关系。他提及到作家浩然的《艳阳天》在结构方式上与《子夜》有相似之处,并认为在70年代以后,最直接、最明确地继承“茅盾传统”并得到茅盾本人认可的是姚雪垠的《李自成》。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符合茅盾创作方法中“社会全景意识”“对社会历史重大事件与走向的迅即反应”“建立在个人经验与独立思考基础之上的对社会结构与运行机制的理性剖析”和“叙事态度或语调的客观冷静”要素的作品并不多见。阎教授认为在新时期以现实题材见长的作家中,柯云路的写法是最接近茅盾的,并具体说明其“改革四部曲”与茅盾作品的相似与不同。
阎教授最后表示,新时期以后的小说创作中,鲁迅式、茅盾式的作品均少于叶绍钧式展示普通人“日常生存状态”的小说,真正师法茅盾小说创作方法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作者很少,他们的创作方法与茅盾的创作方法形似而神不似,甚至“形”亦不全似。
王寰鹏对阎浩岗教授的精彩报告致以诚挚谢意,在总结中尤其对阎教授选题的范围角度、对原始资料扎实严谨的考释与辨伪存真的功夫、以具体问题为基石辐射至当代文学整体发展脉络的学理路径、理性客观的学术原则、不断拓展学术增长点的创新意识等深表敬佩,并以此鼓励同学们将所学所获内化为学术能力,不断提升学术研究能力。最后,王寰鹏对阎教授的报告再次表示感谢,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介绍:
阎浩岗,河北大学威尼斯37266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教学名师。教育部语用司“中华经典资源库”主讲专家。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姚雪垠研究分会第一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著有《中国现代小说史论》《“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现当代小说论稿》《茅盾丁玲小说研究》《“红色经典”的经典化之路》《中国土地革命文学叙事研究》等,主编《中国现代小说研究概览》《抗战时期稀见文学文献辑存》《<李自成>再经典化与姚雪垠研究新收获》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曾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省级政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次,三等奖4次。
撰稿:奇书慰
摄影:张政
审核:王寰鹏